赣榆公务员待遇qzzn,赣榆公务员工资待遇
![huangp1489](http://www.bsvote.com/zb_users/avatar/0.png)
事业编考入公务员解聘手续怎么做?
事业编制人员考入公务员后,需办理工作解聘手续,具体有以下手续:本人向单位提出解聘(辞职)书面申请材料→单位研究同意→向人社部门申报→人社部门通过并填写解聘(辞职)表格→办理纪委监委鉴定材料→盖章上报→人社部门批复并存入个人档案→单位通知离岗。
为什么我月工资15,000,在小县城里还是生活不起?
一万五你在中国的小县城还生活不起?
你是管的二三个家庭,还是养的五六个娃,或者是你又赌又嫖又包养的什么人?
你月工资一万五,这个收入放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不算低的,不考虑买房问题,即使租房子一人十五平方,安份守纪养活三五口人,虽然说不上大富大贵,小康应该没有问题。
你在小县城拿这个收入还叫苦?做人不可以太不知足的。
在一个苏北的小县城里的工资收入1.5万/月不低,如是税前收入,扣除了所得税和五险预计拿到16.5万元。在当地也应该算是高收入阶层了,本不该如此囊中羞涩。可问题出在哪里呢?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然,我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42357元。一个三口之家的年收入要达到13万元才跟上全国的平均水平。苏北的小县城虽然不如一二线城市的物价水平高,可江苏也算是一个经济实力排在全国第二的大省。苏北也不像几十年前那般穷困潦倒。生活水平自然也会疾步跟上,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求也是情理之中。
一个三口之家,却只是一个人工作赚钱。那么16.5万/年的收入等同于人均5.5万元。每月的人均收入不到4500元。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工资等级,在当地也不会太差。但要说奢侈也是绝无可能。
毕竟,一个家庭在小县城都会需要一辆车和一套房,如果房贷按照60万的30年按揭计算,每年的等额本息在4万元,再加上车辆的费用一年2万元,这样房贷和车辆也就占到了6万多元。可以支配的也就10万元的余款了呀!
就像问答者说的那样,一家人早餐29元,中餐和晚餐各50元。一年的家庭正常饮食费用5万元。余下的5万元如何开支不说大家也知道难!
笔者认为要想在城市生活相对合理,那么在不计入房贷的情况下三口之家至少需要达到以下的家庭收入底线。
在一线城市的三口之家收入需要达到30万以上,二线城市需要达到20万以上,而经济条件好的普通地区需要达到15万以上,全国的普通城镇也至少要达到12万以上。而且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如果三口之家连10万元的年收入都没有达到,那就要努力了。生活也必定会是十分的拮据。可又有多少家庭的年收入达到这个水平呢?只能用三个字来勉励,加油吧!
看了这问特别具体呈述也谈点看法:
在县一级工作月工资达15000元可以说算得上很高的,就公务员系列讲,能达这工资水平的也不多,当然,各省区(市县)的工资水平会有些差异,但就按职级并轨后的情况看,实发工资(扣除工积金、税收等)后能实领15000元月薪的应当是二级巡视员或一级调研员。这是从题主若是公务员岗位来说;
当然,***若题主是在国有企业(金融、烟草、水电等行业)来说,在县级也应是一名行业负责人。
另就题主列举的几项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食物价格来看,各地都差不多,不算太高,就仅以你个人的月薪来说,三口之家应该生活宽裕,当然如果涉及按月还需还房贷丶车款……等金额过大或还有其他经济负担太多,那可另当别类。
居住在小县城,月工资15000元,你是什么工作呢?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系列一定不会有哪么高。
先不去讨论你的职业,挣这么多钱还说感觉生活不起,你确定不是来这里搞笑。
我仔细的阅读了你的进一步描述,即使是物价有些高,与你的收入相比也还不是问题呀。你也承认你的收入是比较高了,大多数人收入也就3000元左右吧,或许是更低一些,他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常言说知足常乐,那么高的收入还抱怨,劝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
你说一个月收入一万五,在小县城平均收入三千。感觉和我们这儿差不多。月收入一万五,绝对是富裕。
但你还是纠结于29元的早餐,十八元一斤的鲫鱼。其实单看消费物价,全国差不多的,除了房价不同。你错就错在先入为主,人为小地方的东西就必须便宜,和人均收入挂钩罢了。
有句老话说的好,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死受穷。吃和穿都是人的生理需要,满足吃饱穿暖,穷人每月一千也能搞定,富人追求品质,就必须几万搞定。
拿早餐来说,我们这儿很多人街边弄一碗面条六七块,加个荷包蛋就吃饱了。像你那样29元的早餐一般就是三利快餐里的价格吧。这不是消费高不高的事,只是你个人选择罢了。
人要是舍得对自己好,花钱自然就不计较。如果舍不得对自己好,花五块钱都觉得贵了。
萌猫镇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svote.com/post/15392.html